1963年, Robert Guthrie教授成功开发苯丙酮尿症(PKU)的干血斑检测技术,奠定了现代新生儿筛查的基石。为了纪念Guthrie教授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后人将他的诞辰日(6月28日)定为国际新生儿筛查日(International Neonatal Screening Day)。
在2025年国际新筛日这一特殊日子里,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杨茹莱教授发起,覆盖全国15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中国新生儿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筛查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该研究旨在系统建立X-ALD新生儿筛查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路径。
2015年美国将X-ALD纳入联邦统一筛查病种目录(RUSP)的核心推荐病种[1],并快速推广到欧美国家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患儿经新生儿筛查早期确诊后,及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避免疾病危害健康,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我国尚缺乏该病的明确筛查方案,这项研究的启动将填补这一空白。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
X-ALD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遗传性代谢疾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视力和听力下降、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运动障碍、智力减退,甚至昏迷、死亡,同时常伴有肾上腺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该病致病机制明确,因X染色体上(Xq28)ABCD1基因突变,导致过氧化物酶体功能缺失,极长链脂肪酸不能被β氧化,大量极长链脂肪酸沉积于大脑白质和肾上腺,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3]。95%的患者为男性,女性则主要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中男性发病率估计为1/21000~1/15500,而男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的总体发病率约为1/17000[3]。
X-ALD具有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早期识别和诊断X-ALD患儿有效手段。国际上十余年的X-ALD新生儿疾病筛查经验发现,美国各州新生儿X-ALD患病率在1/4845-1/16200之间[4]。中国台湾省于 2016-2019年期间筛查320,528例新生儿,共筛查出12例男性X-ALD半合子,16例女性杂合子以及3例Zellweger综合征[5]。
X-ALD已被全球40多个国家纳入新生儿筛查体系:
发病率较高: 总体发病率约为1:17000。
疾病危害严重: 神经系统和肾上腺功能受损,甚至夭折。
疾病早期无症状: 2岁以内无临床症状。
明确的干预窗口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无症状期患儿有效率超85%,而症状出现后实施存活率不足20%。
成熟的筛查技术: 干血斑C26:0-LPC检测经纽约州36.5万新生儿验证(假阳性率1.8%,灵敏度>99%),可与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项目整合[6]。
显著的健康获益: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模型显示,新生儿筛查使儿童脑型患者到15岁时死亡率从39%降低到0%[7]。
多中心研究启动
中国新生儿X-ALD筛查多中心研究启动会上,发起人杨茹莱教授和特聘顾问杨艳玲教授带领各成员单位就该研究的意义和路线进行充分研讨,展望中国X-ALD筛查的前景,献礼国际新生儿筛查日。
博圣生物作为本研究成员单位之一,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为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保障。